南无仁知阿阇黎
王骧陆居士全集
坛经述旨

坛经述旨
自序品第一
般若品第二
决疑品第三
定慧品第四
妙行品第五
忏悔品第六
机缘品第七
顿渐品第八
护法品第九
付嘱品第十
附录

上一页
下一页
浏览目录
欢迎访问佛法心中心论坛
 
 

决疑品第三

 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,斋讫,刺史请师升座,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,问曰:弟子闻和尚说法,实不可思议,今有少疑,[一]愿大慈悲,特为解说。师曰:有疑即问,吾当为说。
  韦公曰:和尚所说,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?师曰:是。公曰: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,帝间曰:朕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,有何功德。达摩言:实无功德。弟子未达此理,愿和尚为说。师曰:实无功德。勿疑先圣之言,武帝心邪,[二]不知正法,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,名为求福,不可将福便为功德,功德在法身中,[三]不在修福。师又曰: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,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,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;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;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;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若觅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,常行普敬,心常轻人,吾我不断,即自无功,自性虚妄不实,即自无德,为吾我自大,常轻一切故。善知识,念念无间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;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[四]善知识,功德须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,是以福德与功德别,武帝不识真理,非我祖师有过。
  刺史又问曰:弟子常见僧俗,念阿弥陀佛,愿生西方,[五]请和尚说,得生彼否,愿为破疑。师言:使君善听,惠能与说,世尊在舍卫城中,说西方引化经文,分明去此不远。若论相说,里数有十万八千。[六]即身中十恶八邪,便是说远,说远为其下根,说近为其上智。人有两种,法无两般,迷悟有殊,见有迟疾,迷人念佛求生于彼,悟人自净其心。所以佛言,随其心净,即佛土净。使君,东方人,但心净即无罪;虽西方人,心不净亦有愆,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罪,[七]念佛求生何国?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,[八]愿东愿西,悟人在处一般。所以佛言,随所住处恒安乐,使君,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;若怀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,今劝善知识,先除十恶,即行十万,后除八邪,乃过八千,念念见性,常行平直,到如弹指,便睹弥陀。使君,但行十善,何须更愿往生,不断十恶之心,何佛即来迎请,若悟无生顿法,见西方只在刹那;[九]不悟念佛,求生路遥,如何得达。惠能与诸人移西方,如刹那间,目前便见,各愿见否。众皆顶礼云:若此处见,何须更愿往生,[一○]愿和尚慈悲,便现西方,普令得见。
  师言:大众,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门,外有五门,内有意门,心是地,性是王,[一一]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无,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坏,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自性迷,即是众生,自性觉,即是佛,慈悲即是观音,喜舍名为势至,能净即释迦,平直即弥陀,人我是须弥,邪心是海水,烦恼是波浪,毒害是恶龙,虚妄是鬼神,尘劳是鱼鳖,贪嗔是地狱,愚痴是畜生。善知识,常行十善,天堂便至,除人我,须弥倒,去邪心,海水竭,烦恼无,波浪灭,毒害忘,鱼龙绝,自心地上,觉性如来,放大光明,外照六门清净,能破六欲诸天;自性内照,三毒即除,地狱等罪,一时消灭,内外明彻,不异西方,不作此修,如何到彼。大众闻说,了然见性,悉皆礼拜,俱叹善哉,唱言:普愿法界众生,闻者一时悟解。师言:善知识,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,[一二]在家能行,如东方人心善;在寺不修,如西方人心恶,但心清净,即是自性西方。
  韦公又问:在家如何修行,愿为教授。师言:吾与大众,作无相颂,但依此修,常与吾同处无别,若不依此修,剃发出家,于道何益。颂曰:
  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。
  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
  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
  若能钻木取火,淤泥定生红莲。
  苦口的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。
  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心内非贤。
  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。
  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。
  听说依此修行,天堂只在目前。[一三]
  师复曰:善知识,总须依偈修行,见取自性,直成佛道。法不相待,众人且散,吾归曹溪,众若有疑,却来相问。时刺史官僚,在会善男信女,各得开悟,信受奉行。

  【一】 决疑者,有所疑而求决定也,所疑者果何事乎,此宗旨之必先决定者也。又疑者,必先有所见而后起疑,乃在己修而有所得之时,自己不能决,遂请决定,故非精进,则疑不能启,无从开口,是以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,此疑之美者也。又疑为六大烦恼之一,乃世俗情见之盲疑,客气用事之误也,佛菩萨度世,只是为人决定去疑,以众生烦恼,疑为一切苦之因,不独疑人,抑且自疑,至见性已,则能断惑证真,更可为他人决疑矣。况理事不二,理可以辅事之不足。理决于因,事证于果,人未到彻了时,遇事不能自决,终不得称为明悟。此分为定达摩大师宗旨,破疑有三,一者取有相功德,二者有依赖性,不知自决,三者未明心力之胜,遂忘见取自性,直成佛道之理,层层开释,破其疑而引之入门也。
  【二】 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,邪字应作迷字,迷于有相,以功德为福,正是大迷信。六祖论功德一段,完全引入心地,今为中下根人,只可如此说,若真见性人,性空即是功德,功德二字,亦属假名,实不可得,故曰实无功德。若说无功德,则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,皆自法性之所建立,又未尝不是功德,功德不功德,只在觉不觉,觉则一切处尽是功德,以有无两不著也,迷则虽具一切功行,仍非功德,以偏执有相而未达究竟也。执有相之最坚固者曰有我,有我则将骄于人矣,我人四相既立,又安名功德哉。故最后结论曰:功德须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,然亦非离布施供养而可成也,福德与功德,名别而体不异,在我识不识耳。
  【三】 功德意义,六祖已详明之矣,兹再补充之曰:不著空是功,以能立善巧诸法也,经云修一切善法者,此意也。不著有是德,以德性原本空寂,了无可得,是其本相,所谓福德性者,非福德相可与比也。造寺度僧等事业,正福德相耳,倘外不废一切度生事业,内不立度生之见,两皆不著,则功德庄严矣。正不必执理以夺事,亦不必执事以忘本来耳。又德非功不显,功非德不全,无德者,功而非功,如今之作外功者,不由自性般若中起用,往往为德不卒,故嗔念不断,善恶之见太深,平等性智,莫由启发,重果而不重因,事终不能彻底,或竟始善而终恶,欲求出世,岂不难哉。
  【四】 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二句内,性与身二字,应调换方合,以功施于外而德在内也,修身为对人,而修性则律己也。
  【五】 世尊说西方十万亿佛土,本是方便,并无实定数量,谓六祖不明教相,遂若有误,其实不二。以言两地相距,自有十万亿,而心则刹那无远近也。又十万亿佛土者,不仅指一方言也,对十万无不如是圆遍普照,由一门摄普门,不可再执事相矣。身中十恶八邪,应改身为心字,方合。
  【六】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,悟人自净其心,此二语,智者见之,自无问题,愚人定起纷诤,或多惊怖,或厌恶禅宗,反造谤法之罪,甚无谓也。今不得已再伸论之,净土法者,佛法方便中之一法也,人到娑婆苦极之时,绝无可恋,必使有一安心归纳之处,如韦题希者,一也。在末法时,学人根既不利,于般若性亦不近,势难人人入于禅定,则不如导归西方,有得果位之望,二也。为最上乘者,说十方净土之义,入成就门,开妙观察智,法法平等,同证毗卢性海,三也。佛法虽以方便为究竟,但断无特开此迷人法门之理,可知净土自净土,迷人自迷人,迷人学禅,未必不迷,悟人修净,岂有净见,读者切莫把祖意看错,只因迷人不肯念佛,但知求佛,性存依赖,不知净心,枉自颠倒,全失净土宗旨,若悟人自净其心,斯是真正净土矣。今之修净土者,非不知此义,惟太偏重持名,以为十念即可往生,适为懒性贪省事者开方便门,甚可惜也。故宜竭力提倡三密之法,用资补救,莲池大师于禅观梦寐之际,念念不离弥陀,斯正禅净不分者也,又何疑乎。又说般若法者,义无不圆,法无不周,使六祖果以生西为迷人事业,则又何必更说移西方如刹那,目前便见乎。余昔传示往生西方之法,先令其人自观有相之身在何处,曰坐在椅内,其小焉尚不出椅子之外,此惟有相,小纳于大,不足论矣。今再令观,我念一动,此现前道场,即在我之念中,为大纳于小。再推之,一念间,天津之大,亦包罗入念矣,再推而广之,所谓中国也,世界也,日月星辰也,乃至三千大千世界,亦无不一一包罗在我性海之中,如是无量数之三千世界,我亦一一容纳之,皆不离我之性海,于是西方极乐世界,亦在我念中,正如太仓之一粟耳。然则我与西方,不是相对而为互摄,我中有彼,彼中有我,又如何而可言相对也。若言相对,则是二物,有彼此,有来去,有远近,有往生不往生矣。今此说既不能成立,则知往生者,乃一时之权宜与假名,若我一念动,西方既现,关系顿生,是名往生,故生西正刹那间事。普贤行愿品中已言之,惟此愿王耳,始知心行为主,念之至切,油然而口诵矣。持名者,心持之果也,心有影像而生关系,则不生而自生,不往而自往矣。但有时因人事念切而中断,或全放弃,故非念念不可,念兹在兹,久久打成一片,如鱼之于水,未尝须臾离也,此为缘熟,缘熟必至果熟,不必再作观而永永如是矣。但此法之先,必加以坐香念佛法,具于弥陀经分段正义一书后。以心中心密法第四印,同此导归极乐,无有彼此,而般若宗更无分庭之劣见,是以经内小注,即予删除,以免纷诤也。
  【七】 西方人造罪上,应加设或二字,因西方乃成就地,永不退转,何得有恶。六祖以理为喻,不是死说,因世人每执著必先生净土而后本性可净,一若自性之秽净,赖佛土而转,不知心净为因,往生为果,只此一错,因果颠倒,遂不可道理计矣。又云,带业往生者,则西方人亦未必无愆,只是西方无恶缘,不能成就恶业耳。
  【八】 不识身中净土句,身中二字,应改为自性,外道误以身中有净土,遂落邪见,彼一误于净土为实有一物,二误于身中另有此一物,成取相之果,造就地狱种性,可叹也。
  【九】 何须更愿往生句,应改为此愿即可往生。经云: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,一若字,即理事双融,六祖之本意在此。
  【一○】 刹那间目前便见西方句,肯深信者,能有几人,此段实是生西第一妙诀,贵在心行,故信为功德母。
  【一一】 心是地,性是王,系记者之误,因性属不动地,权以心王为主。心属生灭,王可易而国土不变易也。身属工具,心属法用,工具若坏,本体仍不变动,只是法用难起,然幻心仍随本体,惟不可取相以见耳,若取相为实,见生则落常见,死亡则相灭,遂又落于断见,皆非亲见本体实相者也。此等处最易因文字而迷误,倘再胶执之,更以误人矣。
  【一二】 出家者断烦恼也,岂在形式,断烦恼已,方具威仪,现比丘相,为方便以度众也。若执取外相,以出家为胜,在家为劣,忘却修行,此乃世俗下劣之见,至于清净烦恼,是二乘分别,入山惟恐其不深者,二见之未除也。六祖以优婆塞而登祖位,十八年养道,并未先具威仪,为道心切,正无暇顾及此细节,至机缘已熟,无可不可。愿仁者速注重生死大事,莫把好光阴,空掷于无谓诤论中也。
  【一三】 偈文辞意略为更正,如心平正是持戒,行直何异修禅,非废戒而不持也,戒者,戒恶业也。以心不均平,遂起纷诤,贪为盗之因,嗔为杀之因,痴为淫之因,皆大妄也。昏迷不异酒醉也。反之,心平即肯舍,舍则不取,不取则无争,一切恶业不起,即无戒可说矣。直非曲直之直,乃坦白无染义也。倘离分别,即无污染,此名禅定,二而一也,恩义让忍,全是做人道理,在家修持之不二法,就在日用常行处饶益,不是施钱买来。天堂二字,如改作西方,则与前文呼应。菩提只在心觅句,应改为菩提证于自性,内证功夫,竟要如钻木取火一样,则淤泥之恶世,正红莲发生之地。上言但心清净者,言除此一法无二法也,又此无相颂,妙在平常,却又难在平常。孝养父母,尊卑和睦等等,全是修行根本,要日用处常行饶益,不从此等处入手,更无办法。故求出世,必先尽世法,此法门,乃尽世法无上妙诀,亦即出世法之无上捷径也。况超然出世之大智慧,应何等圆融自在,今仅一东方西方,已纷扰不清,欲求出世,不亦难乎。又云:法不相待,此明告世人不可有待心。待心者,因循之别名也。要此生决定,做到毫无疑义。听说二字,拟改为决定,以合直下承当之旨。


  上一页 浏览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