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品第二
次日韦使君请益,师升座告大众曰:总净心念,[一]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。复云:善知识,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。[二]只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假大善知识,示导见性。[三]当知愚人智人,佛性本无差别。只缘迷悟不同,所以有愚有智。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,使汝等各得智慧。[四]志心谛听,吾为汝说。
善知识,世人终日口念般若,不识自性般若,[五]犹如说食不饱,口但说空,万劫不得见性,终无有益。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,此言大智慧到彼岸,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,如露如电。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,本性是佛,离性无别佛。[六]
何名摩诃?摩诃是大。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,[七]无有边畔,亦无方圆大小,亦非青黄赤白,亦无上下长短,亦无嗔无喜,无是无非,无善无恶,无有头尾。诸佛刹土,尽同虚空。世人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,亦复如是。善知识,莫闻吾说空,便即著空,第一莫著空。[八]若空心静坐,即著无记空。善知识,世界虚空,能含万物色像。[九]日月星宿,山河大地,泉源溪涧,草木丛林,恶人善人,恶法善法,天堂地狱,一切大海,须弥诸山,总在空中。世人性空,亦复如是。善知识,自性能含万法是大。万法在诸人性中,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,尽皆不取不舍,亦不染著,心如虚空,名之为大,故曰摩诃。善知识,迷人口说,智者心行。又有迷人,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[一○]自称为大,此一辈人,不可与语,为邪见故。善知识,心量广大,遍周法界。用即了了分明,应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[一一]去来自由,心体无滞,即是般若。善知识,一切般若智,皆从自性而生,[一二]不从外入,莫错用意,名为真性自用。一真一切真。心量大事,不行小道。口莫终日说空,心中不修此行,恰似凡人,自称国王,终不可得,非吾弟子。
善知识,何名般若?般若者,唐言智慧也。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一念愚,即般若绝,一念智,即般若生。[一三]世人愚迷,不见般若;口说般若,心中常愚。常自言我修般若,念念说空,不识真空。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若作如是解,即名般若智。
何名波罗蜜?此是西国语,唐言到彼岸,解义离生灭,著境生灭起,[一四]如水有波浪,即是于此岸;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通流,[一五]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
善知识,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。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,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善知识,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[一六]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;前念著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,最尊最上最第一,无住无往亦无来,三世诸佛从中出。当用大智慧,打破五蕴烦恼尘劳,[一七]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,变三毒为戒定慧。
善知识,我此法门,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。[一八]何以故?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。若无尘劳,智慧常现,[一九]不离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,无忆无著,不起诳妄。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观照,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即是见性成佛道。善知识,若欲入甚深法界,及般若三昧者,须修般若行,持诵金刚般若经,[二○]即得见性。当知此经功德,无量无边,经中分明赞叹,莫能具说。此法门是最上乘,为大智人说,为上根人说;小根小智人闻,心生不信。何以故?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,城邑聚落,悉皆漂流,如漂草叶,若雨大海,不增不减。若大乘人,若最上乘人,闻说金刚经,心开悟解。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,自用智慧,常观照故,不假文字,[二一]譬如雨水,不从天有,元是龙能兴致,令一切众生,一切草木,有情无情,悉皆蒙润;百川众流,却入大海,合为一体。众生本性般若之智,亦复如是。善知识,小根之人,闻此顿教,[二二]犹如草木,根性小者,若被大雨,悉皆自倒,不能增长。小根之人,亦复如是。元有般若之智,与大智人更无差别。因何闻法不自开悟?缘邪见障重,烦恼根深;犹如大云覆盖于日,不得风吹,日光不现。般若之智,亦无大小,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。迷心外见,修行觅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。若开悟顿教,不执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,常不能染,即是见性。善知识,内外不住,去来自由,能除执心,通达无碍,能修此行,与般若经本无差别。
善知识,一切修多罗,及诸文字,大小二乘,十二部经,皆因人置,[二三]因智慧性,方能建立。若无世人,一切万法本自不有,故知万法本自人兴,一切经书,因人说有。缘其人中,有愚有智,愚为小人,智为大人。愚者问于智人,智者与愚人说法,愚人忽悟解心开,即与智人无别。善知识,不悟即佛是众生;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。故知万法尽在自心。何不从自心中,顿见真如本性?菩萨戒经云:我本元自性清净,若识自心见性,皆成佛道。净名经云:即时豁然,还得本心。善知识,我于忍和尚处,一闻言下便悟,顿见真如本性。是以将此教法流行,令学道者,顿悟菩提;各自观心,自见本性。若自不悟,须觅大善知识,解最上乘法者,直示正路。是善知识有大因缘,所谓化导令得见性。一切善法,因善知识,能发起故。三世诸佛,十二部经,[二四]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不能自悟,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。若自悟者,不假外求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,望得解脱者,无有是处。何以故?自心内有知识自悟。若起邪迷,妄念颠倒,外善知识虽有教授,救不可得。若起真正般若观照,一刹那间,妄念俱灭。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。[二五]善知识,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。若识本心,即本解脱;[二六]若得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,般若三昧,即是无念。何名无念?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著一切处。但净本心,使六识出六门,于六尘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若百物不思,当令念绝,即是法缚,即名边见。善知识,悟无念法者,[二七]万法尽通,悟无念法者,见诸佛境界;悟无念法者,至佛地位。
善知识,后代得吾法者,将此顿教法门,于同见同行,发愿受持,如事佛故,终身而不退者,定入圣位。然须传授,从上以来,默传分付,不得匿其正法。若不同见同行,[二八]在别法中,不得传付,损彼前人,究竟无益。恐愚人不解,谤此法门,百劫千生,断佛种性。善知识,吾有一无相颂,各须诵取。在家出家,但依此修。若不自修,惟记吾言,亦无有益,听吾颂曰:
说通及心通,[二九]如日处虚空。
唯传见性法,出世破邪宗。
法即无顿渐,迷悟有迟疾。
只此见性门,愚人不可悉。
说即虽万般,合理还归一。
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。[三○]
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。
邪正俱不用,[三一]清净至无余。
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。[三二]
净心在妄中,但正无三障。
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[三三]
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
色类自有道,各不相妨恼。[三四]
离道别觅道,[三五]终身不见道。
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
欲得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[三六]
自若无道心,暗行不见道。
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
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
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
但自却非心,[三七]打除烦恼破。
憎爱不关心,长伸两脚卧。
欲拟化他人,自须有方便。
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现。
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
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[三八]
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
邪正尽打却,菩提性宛然。
此颂是顿教,亦名大法船。
迷闻经累劫,悟则刹那间。
师复曰:今于大梵寺,说此顿教,普愿法界众生,言下见性成佛。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,闻师所说,无不省悟,一时作礼,皆叹:善哉!何期岭南有佛出世。
【一】 总净心念一句,为入佛纲领。舍此无别法,能如是者,名开般若大慧,此品以起般若妙用为主。般若乃扫荡一切心垢无上利器,今下手第一法,曰总净心念,直证自性净土,方名为大,故以摩诃冠之。但念又如何净法?或曰止念勿起,或曰息心观净,此名缚上加缚,终非究竟,为是相对,且立二见故。当知本来清净,平时已证得寂灭之境,此时一念放下,回复未起念前光景,顿得寂然湛然,般若妙用,尽于斯矣。复云二字,表此时四众等候良久,令听者先放下万缘,然后一切开示可得而印入也。又谚云: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总净即放下矣。世间第一重要事,无过于成佛,而第一快当事,亦无过于一念成佛。十重铁鼓,有力者一箭射穿,正刹那间事,如其力未充,则绝对不能假借,无半点人情做作也。前品但用此心直了成佛,此云总净心念,即是直了办法。
【二】 菩提般若之智,岂但佛有,一切世人本自有之,无不具足,亦无差别也。可见前云不是惠能自智,乃六祖自谦语,教为先圣所传,试问先圣又由何而得,岂亦非自智耶。
【三】 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,此与上文指授即无义,似不相应。既属本自有之,而仍赖他人者何也?以其迷而不能自悟也。有体不能起用,则方法有不得不指授者矣。又世间难信之法,只在本自有之一语,以世人总不信自己本来是佛,本来可以成佛也。
【四】 各得智慧,宜改为各开智慧,以系本有而非外来,故不名得,以系本有而未启发,故名曰开。
【五】 口但说空,万劫不得见性。然口说亦是心行,惟心行不切实,乃成口说。今并口亦不说,岂非更远,是以真诚二字,为学佛之根本。
【六】 本性是佛,离性无别佛,此二语斩金截铁,正指人人具足佛性,其奈人之不信何。以不信故不痛切,遂不起用,如富人虽有宝藏而不开,与贫人无异。
【七】 摩诃不仅是大,乃大方广而恒久圆满义,非有相物之可喻,不得已而以虚空喻也。
【八】 第一莫著空,此言著空,即落空见。空见与有见,正复不异其颠倒。此有三病:一者偏空之病,落于坑中,不能自拔;二者自执为是,毕竟不曾空得;三者空见是慧之劣者,亦属习气。改此习气,难于登天。故不先将空义为之透彻开示,但告之曰空,此名:毒害慈悲,可杀人慧命于不觉,其慎之哉。
【九】 万物色像等等,不离真如自性,言自性能含万法。
大者,非如物之包含也,涵盖一切,无有边际耳。若有形相,则相对而立内外边际。然则色以外,果何物乎?经云是名大身,故知法身为大,其意可知,在诸人性中宜改为起诸自性中。
【一○】 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此乃误解空定二义。硬压妄念不起以为究竟,不知压制仍属妄念,妄上加妄,安得名定。此惟念念不离自性,明自性本来空寂,心中了了,对境不染不惑,即名为定,外道根本错误,在此一点耳。
【一一】 一即一切者,体必具用,一真如体中具足万行功德庄严之用也。一切即一者,用不离体,万法皆无自性,毕竟空寂,归于一真也。本来即体即用,无不自性,了之即纵横无滞,是般若行。
【一二】 一切般若智,皆从自性而生,此生字宜作起字,由用显体,不忘却本来也。世人每误解天命二字,外道误以为性非我有,乃天之所赐,此不明本来故。生字改起字者,表性中本有,随缘而起耳。
【一三】 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,绝字应改为隐字,生字应改为显字,以本体勿失。若误解之,则绝字落断见,生字落常见矣。坛经记录,每多语病,幸勿自误。
【一四】 著境生灭起者,起生灭心,可以作祟也,此名忘本。世人无事生波,处处自缚自碍,安知流通之妙乎。世事无一件不是苦,但无一事不可转苦为乐,转乐归空,而臻极乐。倘知万法无滞,心常流通,此即因慧得福,名福慧双修。奈世人福薄,不信此义,不修此行。若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,人生福缘,莫大于此。又众生同具佛性,本可同得此福缘,乃此则上登佛位,彼则下堕三途,相形之下,大悲心不觉油然而起矣。故执我坚固者,待人必薄,人情凉薄者,必不了达于人伦之义。对佛对父母对师长,尚无恭敬心,安望其能慈悲于众生乎。此理不透而欲成佛,正如高小未毕业而欲登博士位也,学佛者何可废儒!亦何可轻儒!
【一五】 流通二字,不如湛寂为当,以湛寂乃无生灭之体相也,惟此分重于言用。流通二字,言妙用之无往不利也,行者不必死执流通解可耳。
【一六】 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,此仍归到佛性本来。六祖说至此,方才点明,然不怕人吓坏。余至此,忽有所感,以为佛法之有相仪规,将断送于不知佛学人之手,而佛之无相真义,将断送于佛学人之手;以执文字而不解佛义也,或且明知其弊而莫敢与之正也,呜呼!
【一七】 五蕴非可打破,只要息妄,真心自显。盖转识成智,智亦无非五蕴,本来无智无得,心且不有,智将安立,智既不可得,烦恼在何处乎?心经照见五蕴皆空,但空五蕴,非是屏绝废除,况照见亦五蕴耶。打破可改为空彼五蕴。
【一八】 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,言从一般若之体,起八万四千智慧之妙用也。不有尘劳,何用般若?可知一多不异,般若与尘劳不二也。生字宜改为起字,下句变字宜改为转字。
【一九】 若无尘劳,智慧常现,此息妄即真之意。惟两相比较,不由尘劳,亦难显智慧耳。
【二○】 持诵金刚般若经,即得见性,此经功德,无量无边,原为最上乘大根人说,然后人误解者不少,甚矣读经之难也。世人从不肯自承是最上乘人,一病也;世人无不有依赖劣性,以为见性事,可由经而得,二病也;误认功德无量无边,系属金刚经,我若读而求之,则经之功德,必可转属于我,一若产业之可过户承受也者,三病也;功德二字,世人定欲曲解为有相之物,于是求财求子等事,随之而起,若有应现者,即归功于经,不应者,转生疑谤,四病也;不知功德在实证性空,至如何实证法,此却全赖自己。金刚经如洪钟,不能自鸣,以击而鸣,但金刚经尚不是洪钟,却是自性,忘却反击自性之法,故而不鸣。金刚经只说击钟的法子,看了还须自击。故第一要认识本来,方不被经误,然经又何尝误人!如病目人不能见光,乃咎无光,故曰大云覆日,不是无日,日虽不坏,却有云覆,必赖风吹以除障。今言有修有得有证者,皆方便说耳。
【二一】 上言说金刚经心开悟解,而此言不假文字,闻者疑之,不知经句是借用法门,观照还在自己。顿教云者,非教有顿渐也,众生缘熟,一闻即悟,遂名曰顿;若心驰于外,累劫不能证入,虽渐亦难有望。不假文字者,不欲向外驰求也,非废文字也。故经可喻镜,照见自面蒙垢,总以擦面为主,如见镜而忘反观于面,则取文字以自误矣,然非文字能误我也。
【二二】 苦旱三年,百物尽枯,忽而逢雨,顿成甘露,但大树非小雨可救,大雨又非小树所堪,势不能两全。说般若法,小根人闻之,定然惊怖,以先有见存也。故人不可有成见,世事无定义,是非乃假名,甲以为是者,乙未必是也,能通达之,则不执取坚固,无住之妙用斯显。云覆于日,日无增损;烦恼尘劳,何碍本性!但必悟见本性,本来不能污染,方可通达无余。
【二三】 常起正见者,本来清净无染之为正,以慧照力见及于此者为正见,非善恶邪正相对之谓正也。
【二四】 十二部经,皆因人置,因智慧性,方能建立,可见生佛同具此德性而启妙用。若无尘劳,何用对治!始知万法本自不有,以缘而有,凭空而有,故知为幻。
【二五】 一悟即至佛地,此等句,切宜认清,要知悟个什么?如何云悟?不是理解上明白一点,便算开悟,要真实见,时时见。见与不见,自有一种特殊意境,在自己觉知,故能实知自己心相者,始登佛位。
【二六】 若识本心,即本解脱,若得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。此正表法身般若解脱,所谓三点蔓荼罗也。梵文有二十八相,今仅存∴ 伊字。西域有新旧二伊字,旧者三点相离,新者以线贯联之。天台取旧伊字,表渐教三德,谓法身本有,般若修成,入无余已,方是解脱,各不相属;而圆顿教,取新伊字,表三德各不相离,互相摄入。有性修离合之妙,开则为三,合则为一,总成三德秘藏,圆融无碍,显性修之一体。会生佛以同原,乃不可思议之法门。六祖正表此义,所谓识自本心,即本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,合而为一,其妙处,只是但净本心,明本来不染杂耳。
【二七】 悟无念法者,至佛地位,即上条所述之意。必得先悟,悟后万法尽通,妙用斯显。无念只是念而无住,不是不用念,所谓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著一切处,是名不污染,即是般若三昧。三昧华言正受,即不受也,以无住无著,即而不染。受即不受也,故又名大定,总是活泼泼地。悟得此法,即至佛地。夫复何疑!
【二八】 将此顿教法门,于同见同行,发愿受持者如事佛也。以世人与佛,本来相同,以佛性同,则一切同也,但有不同者,则自限之而自障之也。非同见同行,则人我对立,决不谅解,以我之故,引彼之恼,疑谤于法,不独我之罪过,并般若妙用亦昧之矣。言不得传付者,中人以下,不可与语上也,非其人而传之,两无益也。般若以观机为第一,自己无力,勿急于慈悲,慈悲而无方便,即作孽矣,其慎之哉!又同见同行者,实有鱼水相得之乐,虽欲中途生疑起谤,何可得也。又同见者,同此深入一乘,信而不疑也;同行者,决定埋头实修,同得事证也,否则不能一致。此进彼退而多疑谤,故曰无益。
【二九】 此句及字,恐系乃字之误。意谓今日口说通相乃说心通耳,心通即见性法也,如日之处于虚空,十方无不圆照,故能破一切邪见而出世。
【三○】 虽在烦恼暗宅中,慧力常存,只是隐而不见,须生二字太呆钝生硬,可云常存此慧日。
【三一】 不用可改不著,因邪正本无定义,著即为邪,邪固著不得,正亦不可著也。般若者,乃心之灵无著意境,今一用字,太著实矣。
【三二】 起心即是妄句,拟改为心迷即成妄。以见性人,起心未必即妄也,不见性人,虽不起心,妄仍在也,遇缘即发矣。若误解之,必止念勿起,反成病矣,故常觉照不迷,随起随寂,湛然不动,此是菩提自性清净之相。
【三三】 一切尽不妨者,非谓一切无妨,可放纵之也,于善恶是非,心自平等,不存二见也。
【三四】 各字可改本字,言本来不相妨恼,较为有力。
【三五】 道者性也,即见性之法也。
【三六】 行正即是道,言无心即是道也。心果无著,即名为正,此等处,世人每误以为邪正之正,此是善恶相对之法,非正道也。
【三七】 若见他人非以下六句,文义未顺。意谓若见他人过处,即是自己之非,以所见左也。故他人虽非,而我终不可非之也。我若非之,我自有过也,但能去却非他之心,心自空寂,烦恼自除矣。
【三八】 此四句正表出世与入世不二之义,心无入世出世之分也。心有烦恼颠倒,所以建立世间,若欲出世者,仍必从烦恼中出也,苟无烦恼,佛法亦无所用之矣,亦无可练之资矣。愚人必强分为二,不知世上一切,无一处不是佛法,以无一件能离性分中事,同一法也,住则烦恼,名曰入世,不住则无挂碍,名曰出世,知此义者曰觉,觉则出世,不知者曰迷,迷乃入世,是以同一见也。正者名出世,盖依于智而正合清净觉性者也,邪者名世间,以依识而随世情以颠倒者也,故真出世者,在其境而不在外表,心意超然,非人可测,且又刹那间事,所谓言下见性成佛者是也。此分宗旨,在明有情众生,无一不是般若智慧,非六祖个人所独具。至于般若妙用,即是心用,心无入世出世之分,而事有究竟与不究竟之别。究竟者,必于不究竟中反显也,世法无非依于识,若以智转之,即出世矣,其妙处在总净心念一句,但只放下即得,正不必再转识成智而多事也。夫识智非二也,初为分识分智,众生也,再为转识成智,二乘也,次为即识即智,菩萨也,终为非识非智,佛也,然皆幻心之起灭耳。 |